1960年武夷岩茶不見天
發佈於 2025-5-6
武夷岩茶以具有「岩骨花香」的岩韻而聞名。有「碧水丹山」之稱的武夷山,獨特的丹霞地貌,孕育出從岩縫、岩壑間生長的茶樹,自古就是產茶名地。

武夷山,茶農將茶樹植於岩隙、山凹或坑谷間,砌築石梯、石座填土種茶,形成許多小規模的梯田式茶園。
岩茶的茶樹種植在岩石縫隙間,吸收了豐富的礦物質,這些岩石經常被稱為"岩骨",茶葉因為這些土壤和氣候的影響,帶有獨特的「岩韻」。
幽蘭之勝 /慧苑坑 武夷岩茶-不見天
武夷岩茶正岩的核心山場之一:慧苑坑,它與牛欄坑、倒水坑、悟源澗、流香澗齊名,稱為“三坑兩澗”。是武夷山九曲溪以北三道重要東西向坑澗中最北一道,是三坑兩澗之三坑中範圍最大的一坑,也是武夷山植茶歷史最久之處。
「慧苑坑」這個的地名緣於唐代的慧苑法師(華嚴宗三祖法藏賢首大師之弟子),後來就將此區邊上的山谷命名為慧苑坑,與佛院禪寺有著千年淵源的慧苑坑,岩茶種植面積遠大於牛欄坑。
不見天的茶樹植株高大,樹姿半開張,分枝密,春茶由5月初開始採摘,屬於晚生種。母樹原產於九龍窠九龍澗峽谷凹處的陰涼地帶,石壁梯層兩層相連共8株老樹,高處第3叢為正欉。因地處峽谷終日甚少陽光直射而得名-不見天。


慧苑坑它的植被原始保護的很完整,長年不斷的水流與周圍濕度,此區的環境原始生長非常好。


覆焙老茶
已陳化65年之久的不見天岩茶,近期在做覆焙處理,福大同以傳統的竹焙籠烘焙,因茶葉覆焙時其碎末就會越多,披茶手勢要輕盈,並細心挑起早期原始製作時會產生的細茶梗、老葉、與岩石的碎片。
老岩茶的「覆焙」工序上非常講究,茶葉的年份久遠,要依照陳放時間覆焙,覆焙後;待火氣漸漸退去,茶湯紅醇,入口溫潤清雅。




1960年代武夷岩茶不見天的茶樹籽
挑揀的過程中,意外撿拾起65年前的岩茶茶樹籽,這細小的樹籽是武夷岩茶不見天茶葉內保留下來的,格外珍貴。

品茗特色-武夷岩茶不見天





